摘要:同為罷免發起人的前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受訪則強調,「我沒有任何政黨、沒有公職,是一名大學老師,罷免是公民權利」,該檢討的是韓國瑜,「他該自問(市長)做得如何」。 ...
在明治二十九年左右日本流行「鼠疫」,也就是黑死病。
文:提摩太.泰勒(Timothy Taylor) Ch.6 勞動市場與工資 經濟行為通常指的是所生產的商品或服務,但也可以說是每個人早上起床工作後所發生的事。但有一個主要的差異:在商品市場,企業是供給者,家庭和個人是需求者。
懂了這個勞動供需架構,讓我們仔細思考幾個常見的勞動市場議題:最低工資(minimum wage)、工會、歧視以及員工福利。如果沒有人參加音樂會而且交響樂團解散,一位正統訓練的音樂家就不容易找到工作。在每個可能支付的工資下,什麼因素可以改變勞動需求? 產出(也就是不同的商品與服務)的需求變動,會改變勞動需求。此外,運用這些新技術能使勞工更有生產力,享有更高的工資。供給與需求,一如它們在商品市場扮演的角色,也是了解勞動市場的關鍵。
你現在可能已經想到,工資增加所減少的勞工需求量,取決於勞動需求的彈性。如果工人的生產力高於工資甚多,那麼在市場經濟裡,就會出現其他廠商用較高的工資挖角。此時已是深秋,長安附近的樂遊原也籠罩在一片蕭瑟淒涼之中
從咸陽通往外地的道路是秦國修建的,現在已經很古老,也沒有多少人走在這古道上。宦官急忙上前宣旨,誰知道李白已經喝得爛醉,不但不跟著宦官進宮,還在掙扎著胡言亂語:「什麼……進宮?……我就是仙……不是詩仙……我……是酒……酒仙。」 宋詞小帖:除了〈憶秦娥〉,相傳李白作的詞還有一首〈菩薩蠻〉。何處是歸程?長亭更短亭。
在天寶十四年(公元七五五年),安祿山起兵叛亂,這場戰爭給處於頂峰的唐朝重重一擊,從此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。[2] 清代劉熙載在《藝概》中說,這首詞大概是作於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奔蜀地之後。
文:夏昆詩人李白?詞人李白? 他的〈清平調〉到底是詩還是詞?說起唐朝最有名的大詩人,可能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詩仙李白。……嘆古道之不復,或亦為天寶之亂而言乎?然思深而托興遠矣。」於是他們來到長安集市上的酒家,一看,李白果然在那裡跟朋友喝得興高采烈。不過關於這三首詩的體裁,歷來有爭議。
〈菩薩蠻〉 平林漠漠煙如織,寒山一帶傷心碧。如果說三首〈清平調〉到底是絕句還是樂府詩,抑或是詞仍有爭議的話,下面這首傳說是李白的作品應該屬於詞無疑了。大家哭笑不得,只好端來一盆水,潑在他臉上,李白一下子醒了,才發現自己身在皇宮,而在自己面前的居然就是皇帝和貴妃。冰涼的月光照在樓台上,極目遠望,能夠看到灞陵的依依楊柳。
[2]註解[1] 杜甫〈飲中八仙歌〉:李白一斗詩百篇,長安市上酒家眠。」[1]宦官們不由分說,把李白架起來就走,終於到了沉香亭,把李白放在地上,誰知他竟然呼呼大睡。
「想其情境,殆作於明皇西幸後乎?」清代黃蘇在《蓼園詞評》裡也說:「此乃太白於君臣之際,難以顯言,因托興以抒幽思耳。樂遊原上清秋節,咸陽古道音塵絕。
兩人結婚之後非常恩愛,經常一起演奏音樂。音塵絕,西風殘照,漢家陵闕。有人說這三首詩是七言絕句,的確,三首〈清平調〉都是每句七個字,很像七言絕句。解釋春風無限恨,沉香亭北倚闌干。〈憶秦娥〉 簫聲咽,秦娥夢斷秦樓月。若非群玉山頭見,會向瑤台月下逢。
有一天,夫婦倆正在樓上吹簫,簫聲竟然引來一隻鳳凰,後來兩人乘著鳳凰就上了天。不過從李白創作的過程來看,這三首更類似於詞。
這年春季的一天,惠風和暢,春暖花開。天子呼來不上船,自稱臣是酒中仙。
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而輝煌一時的大唐會不會也跟漢朝一樣,最後湮沒在歷史的荒草中呢?沒人能給出答案,回答詞人的,只有奄奄的殘陽和殘陽下的瓦礫荒草。
相關書摘 ►《有故事的宋詞》:被貶官的蘇軾為何自號「東坡居士」?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《有故事的宋詞: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》,日出出版 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。借問漢宮誰得似?可憐飛燕倚新妝。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遊玩,見到如此美景,唐玄宗就想讓樂工演奏一首〈清平調〉,可是唐玄宗又想,以前的〈清平調〉用的都是舊詞,無法配合今天的美景,更何況自己寵愛的楊貴妃在身邊,如果能寫首新詞,不僅讚美身邊的美景,更要讚美身邊的愛妃,豈不更好?可是,叫誰來寫新詞呢?唐玄宗想到了李白,於是馬上命令身邊的宦官:「宣李白進宮。面對漫天的烽煙和滿目的瘡痍,李白心情十分沉重,他想起漢朝的時候國力是如此強盛,曾經多次出擊匈奴,拓土開疆,威震四方,可是現在強盛的漢朝卻只剩下殘垣斷壁。
玉階空佇立,宿鳥歸飛急。因為它們都是先有了現成的音樂,然後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拍填入相應的詩句,這跟看到某個景物有感而發創作一首詩其實是不一樣的。
但是也有人說這其實是樂府古體詩,因為「清平調」本身就是樂府一種音樂的曲調。秦樓月,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。
可是這個官職其實不過就是陪在皇帝身邊供皇帝解悶的,根本無法讓李白實現他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政治夢想,因此李白經常溜出去跟朋友在長安集市上喝酒,而且經常喝得酩酊大醉。可是在李白這首詞裡,動人的簫聲卻飽含悲哀與淒涼,甚至有些嗚咽。
的確,李白可謂是大唐首席詩人,千百年來,他的詩篇廣為流傳,直到現在,他的〈靜夜思〉、〈望廬山瀑布〉、〈早發白帝城〉、〈將進酒〉、〈蜀道難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。有一個著名的故事,講的就是李白寫詞的事情。」接到聖旨,宦官們急忙去找李白,可是到處都找遍,也沒看見詩仙。唐玄宗在統治的後期,驕傲自滿,貪圖享樂,國家逐漸走下坡。
到了宋代,〈清平調〉也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牌。初唐的時候,很多人就開始寫詞了,如前面講的裴談、沈佺期,盛唐著名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寫詞,還寫下了前面那首〈好時光〉,可是詩仙李白難道也寫過詞嗎?當然寫過。
此時西風吹起,夕陽殘照,最後的餘暉,落在了漢朝古墓前的漢闕上。如果這首詞真的是李白寫的,那麼李白為什麼要寫這首詞呢?後代有學者說,這首詞應該是寫在安史之亂的時候。
此時已是深秋,長安附近的樂遊原也籠罩在一片蕭瑟淒涼之中。這時候宦官們才告訴他事情的原委。